开云体育平台app好ky6a.vip令

新闻动态
刘知远:建立了最短命的正统王朝,也缔造了惊艳四座的历史传奇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
中华民族有着超过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这期间出现了好多政权和朝代。要是从夏朝算起,一直到现在,正经八百的朝代加起来有近七十个。要是再把那些割据一方、各自为政的藩王势力都算上,那就多了去了,根本数不过来。

在那些过去的朝代里,有的存在了好久好久,比如说东西两周,加起来有八百多年呢。但也有那种很短命的王朝,就像咱们今天要说的刘知远建立的后汉,它只在历史上待了四年就没了。

尽管后汉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,但这个不太起眼的朝代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历史壮举,所以也被人们认可为正统王朝的一员。

刘知远,他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?为啥他能建立起后汉这个朝代?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刘知远和后汉的那些事儿。

一,我生在后晋那个时代,心里想的却是整个天下。

刘知远是在公元895年来到这个世界,出生在太原府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农民家庭。那时候,唐朝已经走到了尽头,四处都是战乱,各地诸侯各自为政。家里人为了让刘知远能有出息,就琢磨着让他去当兵,好歹能混口饭吃,养活自己。

那时候,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正掌控着山西地区,我一看这机会不错,就直接去了李克用养子李嗣源那里,当了个小兵,就是跑腿打下手的活儿。

根据历史记载,刘知远这个人性格挺稳重,话也不多。正因为这样,就算他在军队里表现得再好,上级也不太注意他,更别提提拔他了。刘知远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。不过,他在军队里头碰到了一个能改变他命运的人,那就是石敬瑭。

后来的打仗时候,刘知远拼了命地帮了石敬瑭两回,让他从难关里逃了出来。最后一次,刘知远自己也受了很重的伤,差一点儿就把命给搭进去了。

之后,石敬瑭为了感谢刘知远,直接跳过很多层级,把刘知远从小兵提拔成了牙门将,还让他留在自己身旁。打那以后,刘知远的仕途就像坐火箭一样,一路飙升。

公元936年那会儿,刘知远因为打仗打得好,被封为了马步军都统,这下他开始自己管军队了,成了石敬瑭身边最得力的大将。

那一年,石敬瑭起兵反抗后唐,有了刘知远等人的出谋划策,他顺利打败了后唐。最终,石敬瑭在太原登基做了皇帝,建起了“后晋”这个国家,后来大家都叫他“后晋高祖”。而那个存在了十四年的后唐,就这么没了,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里。

不过老话讲得好,“烂船也有几斤铁”。后唐虽然只撑了短短十四年,但在五代十国那乱糟糟的时候,它可是个响当当的“大佬”。那么,当时在后唐当差的石敬瑭,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节度使,他是咋把这么强大的后唐给掀翻的呢?

石敬瑭自己压根儿没那能耐,也没那力量,主要还是靠契丹国这个强大的外力支援。

后唐快结束的时候,李从珂抢了后唐的皇位,自己当上了皇帝。那时候,石敬瑭在后唐的北边守着,手里有兵权。李从珂就想把石敬瑭的兵权拿走。但石敬瑭不傻,他看穿了李从珂的心思,还直接对外说李从珂是抢来的皇位。李从珂一听就火了,马上集合军队去攻打石敬瑭。

石敬瑭的军队打不过唐军,没办法只能向北方的契丹求救,还答应给他们土地,自己甘愿做臣子。后来,石敬瑭和契丹联手把后唐给灭了,接着他就在太原建起了后晋。

石敬瑭当上皇帝后,确实守信用,他把北边的“燕云十六州”一大块地方给了契丹。而且,他还自降辈分,自己管自己叫“儿皇帝”,把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叫做“父皇帝”。每年,他都得上贡送礼,表示对契丹的臣服。

石敬瑭的行为让刘知远非常生气和恼火,刘知远直接在满朝文武面前冲石敬瑭发火道:“向契丹国低头那是实在没办法的事,但也没必要认他们做老子吧!再说了,就算低头称臣,每年交点贡品不就行了吗,怎么能把北边的燕云十六州这么重要的地方拱手送人呢?这么做将来肯定会惹出大堆麻烦来!”

可石敬瑭压根没理睬刘知远的劝告,还是决定把燕云十六州这块地方给了契丹。没了燕云十六州这道天然的防线,咱这边就像大门敞开一样,也没啥险要的地势能挡敌了。这样一来,契丹国在北方,想啥时候往南打到中原都行。

燕云十六州这地儿,地形特别险,到处都是高山深谷,关卡也是数不胜数,简直就是天生的防守宝地。所以说,只要中原的王朝能拿下这块地儿,那对北边儿来说,简直就是个大麻烦,对南边儿呢,更是坚不可摧的防线。

可是,石敬瑭竟把那么一道天然防线拱手让给了北边的契丹国。刘知远对此满心都是恼火和没办法,他身为手下,没那能耐去扭转上司的决定。所以刘知远老是在那儿唉声叹气,心里琢磨着石敬瑭搞起来的后晋王朝,怕是撑不了多久了,不值得他继续卖命。他觉得,自己得另找个出路才行。

石敬瑭给契丹做了七年的傀儡皇帝,到了公元942年,他就去世了。然后他养的石重贵接了班,人们管他叫“后晋出帝”。

石重贵不像他爹石敬瑭那样,对刘知远深信不疑。他觉得刘知远这种在两朝都混得开的人,心里头肯定憋着大招,对朝廷没啥好处。所以,他就听了些坏话,把刘知远在朝廷里的权力给撸了,直接把人打发到河东那边去当小官了。

这次调动,表面上看是刘知远离了那些手握大权的地方,但其实是为他日后建立国家、当上皇帝埋下了伏笔。

二,咱们得忍辱负重,慢慢积攒力量。

河东这块地方,那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老家之一,孕育了咱华夏文明。别的不提,就说后晋之前的那个后唐吧,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克用,他就是靠河东这片地儿起家的。还有石敬瑭,他在背叛后唐、自立为后晋皇帝前,也是占着河东这一亩三分地的。这儿简直就是块宝地,土地肥沃,无边无际。后来刘知远被派到河东,自然也就成了那里的大官,掌管着一大片地方。

虽然刘知远离开了朝廷的大权在握之地,但他对河东这块地方挺上心,觉得这儿是干出一番皇帝事业的好地方。

这时候,北方的契丹国看后晋的皇帝石重贵不愿意低头做臣子,就带着大军往南冲,想一举吞掉后晋。刘知远一看,觉得这是个向大伙儿秀肌肉的好时机,他立马带着自己的人马,一路北上,准备跟契丹军干一架。

得聊聊石重贵这家伙,他可比他老爹石敬瑭硬气多了。他一当上皇帝,就立马宣布不再向契丹低头,还着手准备军队,打算一路往北打,把燕云十六州给抢回来。

石重贵虽然怀抱宏大的理想,可实际情况是他的本事跟不上那远大的梦想。再加上后晋的军队长期松散,训练不足,所以在跟契丹铁骑的正面交锋中,很快就败得一塌糊涂。

不过,刘知远瞅准了这个时机,觉得能借此向世人秀一秀自己的本事,因此,他二话不说,带着队伍就往北冲,直接跟契丹军干上了。

最后,刘知远在忻口那一仗把契丹军打得落花流水,这一胜利让他在中原的名声一下子就炸开了锅,好得不得了。

另外,刘知远心里头早就不爽后晋把燕云十六州给让出去的事儿,所以他就开始对后晋朝廷的指令表面上应付,暗地里却另有打算,有时候推三阻四,到后来干脆就不听指挥了。

契丹国跟刘知远打了好几仗,每次都被刘知远打败,觉得这家伙挺难对付。所以后来契丹军往南进攻时,就故意避开刘知远的军队,直接冲着后晋的地盘去了。

公元947年那会儿,契丹的军队打进了后晋的首都开封,把皇帝石重贵给抓走了,后晋就这么完了。就在那年的二月,契丹的头儿耶律德光,他照着汉族的老规矩,摆了个台子,自己当上了皇帝,还把国家的名字给改了,叫“大辽”。

后晋一朝垮了,刘知远这些后晋的将领们气得不行,他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都嚷嚷着要打仗,说要跟大辽拼个你死我活。刘知远在河东这块地方割据了这些年,早就听说契丹人在燕云十六州那边烧房子、抢东西、杀人放火,啥坏事都干。他心里头对契丹人那是恨得牙痒痒,但他也清楚,就凭他现在的这点儿家底儿,跟契丹人硬碰硬那是自找不痛快,这时候要是出兵打大辽,那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。

都说懂得看形势的人才是聪明人,碰到强大的契丹人,刘知远心里明白,自己现在跟大辽硬碰硬是赢不了的。所以,他选择了低调行事,偷偷积攒实力。

接着,刘知远主动安排手下大将王峻去当使者,跑到耶律德光那儿请求投降,说他愿意服从大辽的统治。

刘知远这么一来,耶律德光可乐坏了,他好好夸奖了刘知远一番,还直接认了刘知远做“干儿子”,并且赠给他一根木杖作为礼物。

契丹族的规矩里,这根木杖可不一般,得是皇帝身边特别信任、地位又高又有实权的大臣才能拿得到。它就像中原那边皇帝给的“假节”一样,是个很重要的象征。耶律德光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给了刘知远,足以看出他对刘知远有多么信任。

可耶律德光给刘知远封的那个“儿臣”称号,简直就是在侮辱他。这事儿连刘知远的手下和河东的老百姓都忍不了了,都吵着让刘知远起兵反抗。但刘知远觉得时候还没到,就忍了下来。为啥呢?因为他从手下王峻那儿得到了挺重要的消息。

王峻给出的这些情报,让刘知远心里有了底,更加坚定了要跟大辽对抗到底的念头。

三,建立国家当皇帝,把中原地区给安稳下来。

刘知远手下的大将王峻,表面上看是去契丹那儿当使者求和,但其实他还有个秘密任务,那就是去摸清楚契丹国内部的底细。王峻这趟差事办得漂亮,回来后他跟刘知远说,契丹的大辽国虽然看上去挺强大,但内部却乱得很,那些亲王们各怀鬼胎,实力也参差不齐,政治斗争一团糟,所以短时间内他们肯定没法腾出手来攻打中原。

王峻带回了那个关键消息后,刘知远就加快了步伐,他马不停蹄地增强实力,扩大军队规模,积攒粮食和草料。这么做都是为了以后能打败大辽,实现当皇帝的梦想。

不只是北方乱,这时候的中原和南方也是乱糟糟的。现在的中国大地上,有好几个国家,像南汉、荆南、马楚、后蜀、南唐、大理、吴越、于阗这些。它们一会儿结盟,一会儿又开打,真是乱得不行。

在这些国家里头,能跟大辽硬碰硬的,后蜀算一个。但后蜀的皇上孟昶,他不太喜欢打仗,一门心思都在老百姓生活上。所以,只要大辽不主动招惹他们,后蜀也就不会去找大辽的麻烦。这样一来,中原那边,说白了,就是没个真正的老大。

大辽那边越来越乱,河东地区的势力呢,是一天比一天大。刘知远瞅准了这个机会,就在947年,后晋被灭掉的那一年,他直接在太原当上了皇帝,搞了个后汉政权出来。

不过,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,刘知远起初没打算换国号,而是继续用了后晋皇帝石敬瑭那会儿的年号,也就是说,他把公元947年叫做“天福十二年”。

而且,刘知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,他停止了给大辽的进贡,还亲自去安抚和整合那些反抗辽国的武装力量,并且果断地处决了一些闹事的辽国人。

刘知远采取的这些办法,不仅让他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,还给他带来了大批的物资、士兵和政治上的助力。

老百姓们因为老是被辽国人欺负,都跑到刘知远那儿去当兵。与此同时,后晋的那些老臣贵族们,也不顾路途遥远,都跑来投靠刘知远。就这么着,刘知远的名气一下子大了起来,红得发紫。

刘知远瞅准时机,立马带着兵马往北冲,去打大辽。大辽那边自己家里先乱了套,斗得不可开交,哪里挡得住士气正旺的中原军队呢?

没多久,辽军在中原地界上连连吃败仗。多亏了刘知远的带领,还有中原百姓的拼命抵抗,大辽国最后没办法,只好灰溜溜地从中原撤走了。

那年六月,刘知远带着军队夺回了原来后晋的都城开封,接着在开封正式宣布把国家名字改成“汉”,后来人们管这个朝代叫“后汉”。

后汉在刘知远的带领下,实力一天比一天强。刘知远这人吧,特别能接受别人的意见。他听了李皇后的好主意,废掉了后晋那种抢老百姓东西来奖赏军队的老规矩。不仅如此,他还把自己打败大辽得到的东西,还有皇宫里的宝贝,全都拿出来分给那些有功的大臣和士兵。

这招果然深得民心。刘知远还更进一步,在税收上给老百姓减了负,后汉的税比后晋少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。这样一来,后汉朝廷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就更高了,也让后汉在中原的统治变得更加牢靠。

在打仗这事儿上,刘知远听了手下郭威的主意,说要从汾水那儿往南打,先拿下河南,然后再想办法一统天下。他就照着这办法,派兵往南冲,结果真的是势不可挡,很快就把洛阳、汴梁这些关键地方给攻下来了。这么一来,中原那块地方基本上就算是安稳了。

真是命运弄人,刘知远只当了两年皇帝就离世了。这位大人物到底是怎么没的,大家说法不一。不过好多历史学家都觉得,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刘承训死了,刘知远心里难受,整天闷闷不乐,结果就生病了,最后病重没救回来。

不过刘知远临终前,心里还惦记着国家的未来。他走之前,给后汉解决了个大问题,就是那位大权臣杜重威。

杜重威,本来是后晋的一个大官,投了后汉后就开始拉帮结派,心里憋着坏水,这人还特别善变。刘知远当皇帝那会儿,他就闹过叛乱,不过被刘知远给打败了。刘知远念着他以前在后晋的份上,没要他的命。后来一听说刘知远病得不轻,杜重威就更加嚣张了。

最后,刘知远在临终之际把杜重威给解决了,消除了这个心头大患。没多久,刘知远也走了,终年五十四岁。

总结:刘知远虽然只当了两年皇帝,但他这两年可没闲着,干了不少大事。他努力安抚百姓,大胆搞改革,让之前穷困潦倒的中原地区又重新站了起来,变得富裕强大。

说实在的,刘知远在五代十国那个乱糟糟的时代里,简直就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。他一手创立的后汉,上演了一出以弱胜强的精彩大戏,让人惊叹不已。